toast 是一種怎樣的人?
瀏覽量:183 發布時間:2020-07-16
說起 toast 一詞,對于比較會吃的小伙伴而言,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烤面包片”這個概念,音譯作“吐司”,就是將面包切片后放入烤面包機(toaster)或放在烤架(grill)上雙面烤制而來,
一盤滲著黃油的烤面包片
a plate of toast oozing butter
這個概念用作動詞時,自然表示“烤(面包等)、把……烤得焦黃”。另外還可以用 as warm as (a) toast 來表示“暖烘烘的、暖得滿臉紅光的”。
而對于比較會喝的小伙伴來說,可能最先想到就是“干杯、祝酒、敬酒”這個含義,這是一種偏正式的說法,指通過飲酒或者飲用其他飲料來祝某人幸福、成功、健康等,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使用,比如:
我提議為新娘新郎干杯,為他們交友多年終成眷屬干杯。
I'd like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bride and groom, for their marriage culminated their long friendship.
值得注意的是,干杯在漢語語境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意思,即“飲盡杯中之酒”,適合譯為“bottoms up”,多用于喝啤酒、紅酒或小杯喝白酒之時。另一層意思則是簡單的“碰個杯喝一口”,適合譯成“cheers”,偏向于大杯喝白酒或隨意喝酒之時。
就是如此熟悉的一個 toast ,當它出現在《經濟學人》2020年11月7日刊的下面這句話時,你還認識嗎?
But a prime minister can never match Mr Farage as a crusading outsider, nor as the toast of the golf club.
這句話中,除了人名 Farage (法拉奇,特朗普曾稱其為“英國脫歐背后的男人”)以外,還有一個 crusading 比較陌生。這個單詞的原形是 crusade ,指的是發生于11世紀至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引申表示“長期堅定不移地奮斗”,而 crusading 則相應表示“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
掃清生詞,整個句子的大意也就是說:但一位首相是永遠無法與法拉奇先生相提并論的,不論其是作為一個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局外人,還是作為高爾夫球俱樂部的 toast 。
問題是句中的 toast 該如何理解呢?
其實看到這里,如果你對下面這句漢語俗話稍有耳聞的話,就很好理解了: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那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最后一句“杯杯先敬有錢人”有的版本也說成是“杯杯先敬富貴人”。無論有錢還是富貴,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很現實的場景,就是觥籌交錯之間首先被敬酒的往往是在座之中身份地位最高的那人。
而從 toast 的詞源來看,這個敬酒干杯的概念源自17世紀末,本作名詞表示“為某人的健康干杯”,對象最初是漂亮的或受歡迎的女性。等到了18世紀中期, toast 就開始被用來代指“受祝酒之人”,既然“杯杯先敬貴人”,久而久之 toast 也就很自然地引申泛指在某領域“極受敬慕的人、廣受贊譽的人、有口皆碑的人”。
那么再回到上面《經濟學人》的句子,其句意也就是:但一位首相是永遠無法與法拉奇先生相提并論的,不論其是作為一個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局外人,還是作為高爾夫球俱樂部里備受推崇的人物。
除上述以外, toast 還有兩個習慣表達值得注意。一是在美式口語中,用 be toast 表示“完蛋、結束、會死”,好比烤面包片烤糊了那般,比如:
你的名望正在跌落。要是再出一次錯,你就完蛋了。
Your prestige is waning. One more mistake and you're toast.
二是在英式口語中,用 have sb on toast 表示“能任意擺布某人”,喻指如同烤面包片上的食物一樣可以任意擺布,類似于中文里的“砧板上的肉”,比如:
別在我面前擺架子。我們可以任意擺布你。
Don't condescend to me. We have you on toast.
好了,關于 toast 就講到這里。最后送大家一首美國流行搖滾樂隊魔力紅(Maroon 5)有關 toast 的經典回憶之歌,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
一盤滲著黃油的烤面包片
a plate of toast oozing butter
這個概念用作動詞時,自然表示“烤(面包等)、把……烤得焦黃”。另外還可以用 as warm as (a) toast 來表示“暖烘烘的、暖得滿臉紅光的”。
而對于比較會喝的小伙伴來說,可能最先想到就是“干杯、祝酒、敬酒”這個含義,這是一種偏正式的說法,指通過飲酒或者飲用其他飲料來祝某人幸福、成功、健康等,既可以作名詞,也可以作動詞使用,比如:
我提議為新娘新郎干杯,為他們交友多年終成眷屬干杯。
I'd like to propose a toast to the bride and groom, for their marriage culminated their long friendship.
值得注意的是,干杯在漢語語境中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意思,即“飲盡杯中之酒”,適合譯為“bottoms up”,多用于喝啤酒、紅酒或小杯喝白酒之時。另一層意思則是簡單的“碰個杯喝一口”,適合譯成“cheers”,偏向于大杯喝白酒或隨意喝酒之時。
就是如此熟悉的一個 toast ,當它出現在《經濟學人》2020年11月7日刊的下面這句話時,你還認識嗎?
But a prime minister can never match Mr Farage as a crusading outsider, nor as the toast of the golf club.
這句話中,除了人名 Farage (法拉奇,特朗普曾稱其為“英國脫歐背后的男人”)以外,還有一個 crusading 比較陌生。這個單詞的原形是 crusade ,指的是發生于11世紀至13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引申表示“長期堅定不移地奮斗”,而 crusading 則相應表示“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
掃清生詞,整個句子的大意也就是說:但一位首相是永遠無法與法拉奇先生相提并論的,不論其是作為一個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局外人,還是作為高爾夫球俱樂部的 toast 。
問題是句中的 toast 該如何理解呢?
其實看到這里,如果你對下面這句漢語俗話稍有耳聞的話,就很好理解了: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那宴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最后一句“杯杯先敬有錢人”有的版本也說成是“杯杯先敬富貴人”。無論有錢還是富貴,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很現實的場景,就是觥籌交錯之間首先被敬酒的往往是在座之中身份地位最高的那人。
而從 toast 的詞源來看,這個敬酒干杯的概念源自17世紀末,本作名詞表示“為某人的健康干杯”,對象最初是漂亮的或受歡迎的女性。等到了18世紀中期, toast 就開始被用來代指“受祝酒之人”,既然“杯杯先敬貴人”,久而久之 toast 也就很自然地引申泛指在某領域“極受敬慕的人、廣受贊譽的人、有口皆碑的人”。
那么再回到上面《經濟學人》的句子,其句意也就是:但一位首相是永遠無法與法拉奇先生相提并論的,不論其是作為一個長期堅定不移奮斗的局外人,還是作為高爾夫球俱樂部里備受推崇的人物。
除上述以外, toast 還有兩個習慣表達值得注意。一是在美式口語中,用 be toast 表示“完蛋、結束、會死”,好比烤面包片烤糊了那般,比如:
你的名望正在跌落。要是再出一次錯,你就完蛋了。
Your prestige is waning. One more mistake and you're toast.
二是在英式口語中,用 have sb on toast 表示“能任意擺布某人”,喻指如同烤面包片上的食物一樣可以任意擺布,類似于中文里的“砧板上的肉”,比如:
別在我面前擺架子。我們可以任意擺布你。
Don't condescend to me. We have you on toast.
好了,關于 toast 就講到這里。最后送大家一首美國流行搖滾樂隊魔力紅(Maroon 5)有關 toast 的經典回憶之歌,一杯敬過往,一杯敬未來。